《徽学》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汪友棠浅绛彩瓷版画赏析及其艺术成就

 
来源:徽学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从某种意义上说,瓷版是将瓷艺与书法画艺结合得最为紧密、同时也是瓷器中与书画最为形似的一类器物,它以烧结的泥板代替纸绢作为文字和绘画的载体。最早的瓷版是以墓志形式问世的,始见于唐代的越窑,到元明时不断增多。入清以后,作为陈设美观之用的瓷版愈加风行,特别是康熙末年粉彩装饰工艺的出现,赋予了瓷版画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其玩赏功能大大发展。晚清民国时期,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友棠、潘甸宇、“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瓷画艺人继往开来,挥洒淋漓,创作了众多瓷版画精品,山水、花鸟、人物靡不入笔,一时间“昌南板贵”,成堂瓷版尤为官宦商贾重金追捧,瓷版画逐渐被推上艺术高峰。[1]

1、汪友棠《右军潇洒出风尘》浅绛彩瓷绘瓷版画赏析

晚清至民国初期陶瓷发展史上有一段光辉四射的浅绛彩瓷历史,虽然正史及其诸多有关陶瓷发展演变的著述都很少提及或者一带而过,但近年来,在报刊、拍卖会、古玩市场、网络媒体、私家收藏中,这段历史中的人或者是作品,无论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还是一些著名的大家汪友棠、潘甸宇、程言、任焕章、高心田、俞子明、马庆云等等,无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从流传实物来看,黟县瓷画家汪友棠最多,作品多有上款,颇为当时人所重。风行于同治年间的浅绛瓷绘,在光绪中后期,影响最深、成就最大者当首推汪友棠。

1.1 黟县籍画家汪友棠民国十一年刻本《黟县四志》记载:汪棣,字友棠,清光绪,黔县黄陂人,好读书,尤长于画,挟丹青遨游南北,珍其画者多延而礼之。[2]斋名有逸致室、友竹居、修竹轩、修竹草舍、口斋。作品底款有大清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汪友棠造、友棠、汪棣、修竹轩印、修竹山房、皖黟汪友棠制等。他与三大名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一样,都曾为御窑画师。

1.2 浅绛彩瓷的工艺特征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风,其起源于元代,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其浅绛彩瓷,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浅绛彩中的画料为“粉料”,是在粉彩画料(生料)中加入含铅质的雪白料配制而成,省略了在粉彩生料上罩雪白等色料的复杂填色工序。因此,浅绛彩之黑线浅而淡。由于浅绛彩所用色料酷似水墨,故别有韵味。浅绛彩中的特点:一是浅绛彩不用“玻璃白”,是将赭色、淡绿等彩料直接填于瓷胎纹饰上,因而浅绛彩瓷无渲染,色薄。二是浅绛彩绘画装饰艺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数艺人能兼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而无专工一种题材装饰者。三是浅绛彩瓷艺人,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到填色等工序皆由艺人独自完成,能自由地表现绘画者的个性。四是浅绛彩则多借鉴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因此,浅绛彩瓷绘显得“活”,依据个人喜好自由创作。[3]

1.3 《右军潇洒出风尘》的出处

在欣赏汪友棠《右军潇洒出风尘》瓷版前,先了解瓷板中提到的《右军潇洒出风尘》的背景,出处为李白的一首诗《王右军》,诗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这首诗是根据书圣东晋人王羲之的一则轶事创作的。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这则轶事将王羲之酷爱书法艺术,飘然出风尘的名士风流表现得非常突出,又经天才的浪漫诗人李白进行再创作,更见其格调高致,不可逼视。李白用他特有的潇洒情怀,将王羲之的飘逸超然展现于全诗的字里行间。给人一种飘然而入,又飘然而出的美感。

这首诗虽然是李白写王羲之,却处处流露出李白自己的影子,再经新安画家汪友棠的瓷绘创作,把文人画的特点表现在瓷版上,诗画合一,把三个风流倜傥之士表现得珠联壁合,惺惺相惜。了解了诗意再欣赏这块瓷版画,其韵味妙不可言。

1.4 《右军潇洒出风尘》瓷版画的艺术特点此幅浅绛彩瓷版高32公分,宽23公分,上题:“右军潇洒出风尘”,画中构图以二人物为主,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兼工带写,王献之双手抱白鹅,王羲之深情注视之,把王羲之求鹅爱鹅之心表现淋漓尽致,背景有花草、树木、山石衬托。讲究色彩深浅明暗的变化,敷色明丽而不落俗套,以赭色为主基调,与浅绿佐配,相映成趣,多用淡蓝、深蓝、土黄、桃红,取其醒目,山石则用一层赭石一层花青,以表现层次感。注重笔墨技法,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皆潇洒自如,流美雅逸,瓷画上大胆运用偏锋连勾带皱,表现出文人画的写意效果,为瓷画别开生面。下款:“癸丑之秋仲,禹 龢 一兄先生清玩。汪友棠写。并绘朱文汪印一枚”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器,是一件难得佳品。癸丑年可推断为公元1913年。

2、汪友棠的艺术成就

《黟县志》谓其“好读书,尤长于画,挟技遨游南北,人珍其画争礼之。”其丹青好手,可以想见,变可谓典型的文人画家。是一位颇具学识与创造力极高的艺术全才,也是浅绛陶瓷艺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同时他又是新粉彩的奠基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上卓有成就,在陶瓷艺术上除了浅绛彩以及粉彩、金彩、墨彩、刻瓷、珊瑚红地描金装饰旧法以外,还在新粉彩、印花、刷花之新法均有涉猎,成就非凡。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这些全面而深刻的艺术成就,可说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他虽学于程门,却与乃师清苍的风格相反,因此最难把握,极易流于甜媚,但他能博采众长,达到清新高超的境界。山水得力于黄公望、沈石田、石溪等人;花鸟则师法元人、唐伯虎、八大山人、华秋岳、古风山人;人物则取法仇十洲、唐伯虎。他善于吸收消化,又富于变化,风格华丽而沉静,没有丝毫喧嚣浮躁的成分。这是后来的珠山八友们很难达到的。[4]

汪友棠作为传统的文人画家,他并没有着意表现中国绘画孤高不群的一面。不仅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器物类型上与传统的工艺派的红店艺人无异。凡是观赏、生活所用之物,无一不备。这与后继者珠山八友只注重观赏品而忽视日用品有本质上的不同。其艺术格调、功力、才识也在珠山八友之上。浅绛彩瓷绘诞生后,瓷画艺术以前无古人的笔墨料色、以全新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瓷画工艺与高雅的文人画艺术全面结合的先河,并涌现了一大批黟籍瓷画家,如:程门、金品卿、汪友棠、程言、程盈、何崇明、郑魁、卢峰、韩润、韩继善、程士芬、时幻影、汪以俊等,各具擅长。 [5]他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继承了徽州“新安画派”的衣钵,借地缘之便,将新安画风直接带人瓷画之中。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不仅为研究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史,而且也为研究徽州学提供了难得的新史料,极大地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3、结语

汪友棠一生都在求变创新,来弘扬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内在智慧和超越精神,为世界陶瓷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一大批著名的黟籍瓷艺家,其艺术成就将被充分挖掘和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瓷版是将瓷艺与书法画艺结合得最为紧密、同时也是瓷器中与书画最为形似的一类器物,它以烧结的泥板代替纸绢作为文字和绘画的载体。最早的瓷版是以墓志形式问世的,始见于唐代的越窑,到元明时不断增多。入清以后,作为陈设美观之用的瓷版愈加风行,特别是康熙末年粉彩装饰工艺的出现,赋予了瓷版画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其玩赏功能大大发展。晚清民国时期,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友棠、潘甸宇、“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瓷画艺人继往开来,挥洒淋漓,创作了众多瓷版画精品,山水、花鸟、人物靡不入笔,一时间“昌南板贵”,成堂瓷版尤为官宦商贾重金追捧,瓷版画逐渐被推上艺术高峰。[1]

1、汪友棠《右军潇洒出风尘》浅绛彩瓷绘瓷版画赏析

晚清至民国初期陶瓷发展史上有一段光辉四射的浅绛彩瓷历史,虽然正史及其诸多有关陶瓷发展演变的著述都很少提及或者一带而过,但近年来,在报刊、拍卖会、古玩市场、网络媒体、私家收藏中,这段历史中的人或者是作品,无论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还是一些著名的大家汪友棠、潘甸宇、程言、任焕章、高心田、俞子明、马庆云等等,无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从流传实物来看,黟县瓷画家汪友棠最多,作品多有上款,颇为当时人所重。风行于同治年间的浅绛瓷绘,在光绪中后期,影响最深、成就最大者当首推汪友棠。

1.1 黟县籍画家汪友棠民国十一年刻本《黟县四志》记载:汪棣,字友棠,清光绪,黔县黄陂人,好读书,尤长于画,挟丹青遨游南北,珍其画者多延而礼之。[2]斋名有逸致室、友竹居、修竹轩、修竹草舍、口斋。作品底款有大清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汪友棠造、友棠、汪棣、修竹轩印、修竹山房、皖黟汪友棠制等。他与三大名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一样,都曾为御窑画师。

1.2 浅绛彩瓷的工艺特征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风,其起源于元代,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其浅绛彩瓷,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浅绛彩中的画料为“粉料”,是在粉彩画料(生料)中加入含铅质的雪白料配制而成,省略了在粉彩生料上罩雪白等色料的复杂填色工序。因此,浅绛彩之黑线浅而淡。由于浅绛彩所用色料酷似水墨,故别有韵味。浅绛彩中的特点:一是浅绛彩不用“玻璃白”,是将赭色、淡绿等彩料直接填于瓷胎纹饰上,因而浅绛彩瓷无渲染,色薄。二是浅绛彩绘画装饰艺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数艺人能兼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而无专工一种题材装饰者。三是浅绛彩瓷艺人,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到填色等工序皆由艺人独自完成,能自由地表现绘画者的个性。四是浅绛彩则多借鉴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因此,浅绛彩瓷绘显得“活”,依据个人喜好自由创作。[3]

1.3 《右军潇洒出风尘》的出处

在欣赏汪友棠《右军潇洒出风尘》瓷版前,先了解瓷板中提到的《右军潇洒出风尘》的背景,出处为李白的一首诗《王右军》,诗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这首诗是根据书圣东晋人王羲之的一则轶事创作的。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这则轶事将王羲之酷爱书法艺术,飘然出风尘的名士风流表现得非常突出,又经天才的浪漫诗人李白进行再创作,更见其格调高致,不可逼视。李白用他特有的潇洒情怀,将王羲之的飘逸超然展现于全诗的字里行间。给人一种飘然而入,又飘然而出的美感。

这首诗虽然是李白写王羲之,却处处流露出李白自己的影子,再经新安画家汪友棠的瓷绘创作,把文人画的特点表现在瓷版上,诗画合一,把三个风流倜傥之士表现得珠联壁合,惺惺相惜。了解了诗意再欣赏这块瓷版画,其韵味妙不可言。

1.4 《右军潇洒出风尘》瓷版画的艺术特点此幅浅绛彩瓷版高32公分,宽23公分,上题:“右军潇洒出风尘”,画中构图以二人物为主,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兼工带写,王献之双手抱白鹅,王羲之深情注视之,把王羲之求鹅爱鹅之心表现淋漓尽致,背景有花草、树木、山石衬托。讲究色彩深浅明暗的变化,敷色明丽而不落俗套,以赭色为主基调,与浅绿佐配,相映成趣,多用淡蓝、深蓝、土黄、桃红,取其醒目,山石则用一层赭石一层花青,以表现层次感。注重笔墨技法,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皆潇洒自如,流美雅逸,瓷画上大胆运用偏锋连勾带皱,表现出文人画的写意效果,为瓷画别开生面。下款:“癸丑之秋仲,禹 龢 一兄先生清玩。汪友棠写。并绘朱文汪印一枚”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器,是一件难得佳品。癸丑年可推断为公元1913年。

2、汪友棠的艺术成就

《黟县志》谓其“好读书,尤长于画,挟技遨游南北,人珍其画争礼之。”其丹青好手,可以想见,变可谓典型的文人画家。是一位颇具学识与创造力极高的艺术全才,也是浅绛陶瓷艺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同时他又是新粉彩的奠基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上卓有成就,在陶瓷艺术上除了浅绛彩以及粉彩、金彩、墨彩、刻瓷、珊瑚红地描金装饰旧法以外,还在新粉彩、印花、刷花之新法均有涉猎,成就非凡。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这些全面而深刻的艺术成就,可说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他虽学于程门,却与乃师清苍的风格相反,因此最难把握,极易流于甜媚,但他能博采众长,达到清新高超的境界。山水得力于黄公望、沈石田、石溪等人;花鸟则师法元人、唐伯虎、八大山人、华秋岳、古风山人;人物则取法仇十洲、唐伯虎。他善于吸收消化,又富于变化,风格华丽而沉静,没有丝毫喧嚣浮躁的成分。这是后来的珠山八友们很难达到的。[4]

汪友棠作为传统的文人画家,他并没有着意表现中国绘画孤高不群的一面。不仅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器物类型上与传统的工艺派的红店艺人无异。凡是观赏、生活所用之物,无一不备。这与后继者珠山八友只注重观赏品而忽视日用品有本质上的不同。其艺术格调、功力、才识也在珠山八友之上。浅绛彩瓷绘诞生后,瓷画艺术以前无古人的笔墨料色、以全新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瓷画工艺与高雅的文人画艺术全面结合的先河,并涌现了一大批黟籍瓷画家,如:程门、金品卿、汪友棠、程言、程盈、何崇明、郑魁、卢峰、韩润、韩继善、程士芬、时幻影、汪以俊等,各具擅长。[5]他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继承了徽州“新安画派”的衣钵,借地缘之便,将新安画风直接带人瓷画之中。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不仅为研究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史,而且也为研究徽州学提供了难得的新史料,极大地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3、结语


文章来源:徽学 网址: http://hx.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6949.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文化论文_走向世界的新徽学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徽学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